關於樂齡同行計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沒有心理健康便沒有健康。可見,精神健康是整體健康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普羅大眾對於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程度仍有待提升。
有研究顯示,本港約有百分之十的長者出現抑鬱徵狀。面對生活壓力、身體機能衰退、社交活動減少等問題,長者會較易受到情緒困擾,影響心理健康,增加患上抑鬱症或更嚴重病症的風險。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超過六億七千八百萬港元,於2016年開始推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協助改善晚年抑鬱的社會問題,提高專業人員和非專業人員應對長者心理健康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公眾對晚年心理健康的認識。
2.1 背景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主要分三大範疇:
第一,建立新的服務模式。計劃融合長者地區服務及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建立逐步介入模式,並根據風險程度,徵狀的嚴重程度等,為有抑鬱風險或抑鬱徵狀的長者提供標準化的預防和適切的介入服務。
第二,提升社區照顧能力,為專業及非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對象包括社福機構人員,「樂齡友里」義工以及「樂齡之友」,培訓內容包含知識及實踐,從而提升社福界專業人士以及義工應對長者情緒問題的知識和技巧。
第三,在社區舉辦公眾教育活動。增加社區人士對長者精神健康的認識,減少誤解和歧視,增加對社區資源的了解,從而主動給予長者適當的支援。
本計劃在2016至2019年於葵涌、觀塘、深水埗和將軍澳四個地區進行試點,成效頗豐。基於三年試點成果及經驗教訓,由2020年起,本計劃分兩階段推展至全港十八區。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及本地十八間營辦長者服務及精神健康服務的非政府機構,期望於全港發展一種可持續的服務模式,為受抑鬱徵狀影響的長者提供全面的支援。
2.2 目標
本計劃期望在社區層面展現廣泛的影響,包括增強支援長者心理健康的社區資本、推動長者地區服務和社區精神健康服務之間的協調、令有需要的長者更容易接觸到適合的服務,以及提升家人和鄰舍的心理健康認知水平等。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期望為社區不同層面帶來的效益和影響:
受益者 | 可預見的效益和影響 |
---|---|
受抑鬱困擾或有抑鬱風險的長者 |
- 減低抑鬱風險或嚴重程度、提升心理健康 - 加強對負面生活事件的抗逆力、減少社交孤立和其他可改善的風險因素 |
家庭成員和社區持份者 |
- 提高心理健康知識水平 - 降低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誤解、偏見、和歧視 - 加強鄰里間的社交支援和凝聚力 |
非政府機構 / 服務單位 |
- 提升機構處理長者抑鬱的能力和信心 - 繼續為社福界制定對長者心理健康服務的標準及有系統的培訓課程 |
受益者 | 可預見的效益和影響 |
---|---|
受抑鬱困擾或有抑鬱風險的長者 |
- 減低抑鬱風險或嚴重程度、提升心理健康 - 加強對負面生活事件的抗逆力、減少社交孤立和其他可改善的風險因素 |
家庭成員和社區持份者 |
- 提高心理健康知識水平 - 降低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誤解、偏見、和歧視 - 加強鄰里間的社交支援和凝聚力 |
非政府機構 / 服務單位 |
- 提升機構處理長者抑鬱的能力和信心 - 繼續為社福界制定對長者心理健康服務的標準及有系統的培訓課程 |
2.3 我們的服務
我們採取全人及早介入和預防方式,以應付香港目前及未來的長者心理健康需要。本計劃以協作的逐步介入模式為藍本,嘗試重新檢視和理順社區的心理健康和長者服務之間的合作。我們亦希望透過建立社區資本、提供更多社福專業人員和長者相關的培訓機會,與有抑鬱風險的長者在心理健康的路上同行。

2.4 試點成效
協作的逐步介入模式見效於改善長者心理健康
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於葵涌、觀塘、深水埗和將軍澳四個地區進行試點。2022年,計劃試點已擴展至全港十八區,計劃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及十八間非謀利社福機構。截至2023年12月31日,計劃已接觸並篩查了超過十萬名長者,並服務了超過八千名有抑鬱風險或出現抑鬱症狀的長者。其中結果顯示,與往常的服務相比,「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在改善長者心理健康方面是有效的。超過94%參與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或保持。接受「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服務的長者的抑鬱徵狀、焦慮程度,以及孤獨感皆有所減輕。
協作的逐步介入模式具有成本效益
社會投資報酬率分析的初步結果顯示,在計劃中每1港元的投資可以為醫療體系節省近3港元。簡而言之,協作的逐步介入模式具有成本效益。
建立社區資本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不單提供社工培訓,更重要的是透過「樂齡之友」的培訓和參與,有效地建立社區資本。在過去七年中,計劃培訓了二百零八位項目社工,和八百六十五位「樂齡之友」。項目社工擁有熟練的臨床技巧,能夠在項目臨床督導最小的支援下獨立提供逐步介入干預。項目社工和「樂齡之友」之間亦建立了強而有力的伙伴關係,讓他們成為逐步介入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支援模式順利且有效地實行。樂齡同行計劃總結試點三年的實踐經驗,制定了「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臨床方案和運作指引;並與香港大學科創習新緊密合作,為社工製作了一個在線培訓課程,為之後的專業培訓打下基礎。
2.5 項目團隊
策劃及捐助: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合作院校: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成員:
香港大學跨學科研究團隊
專業範疇 | |
---|---|
林一星教授 (首席研究員)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社會政策和老年學 |
黃凱茵博士 (共同首席研究員)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精神病學和老年學 |
陳偉智醫生(共同首席研究員) 精神醫學系 | 老年精神病學 |
鄭振剛教授 計算機科學系 | 電子學習和大規模開放網上課程 |
樓瑋群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社會工作和心理學 |
吳兆文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和中醫學 |
鄧綺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 流行病學和精神病學 |
謝樹基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職業治療和社會工作 |
黃富強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 社會工作和臨床心理學 |
黃蔚澄博士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臨床心理學 |
專業範疇 | |
---|---|
林一星教授 (首席研究員)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社會政策和老年學 |
黃凱茵博士 (共同首席研究員)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精神病學和老年學 |
陳偉智醫生(共同首席研究員) 精神醫學系 | 老年精神病學 |
鄭振剛教授 計算機科學系 | 電子學習和大規模開放網上課程 |
樓瑋群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社會工作和心理學 |
吳兆文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和中醫學 |
鄧綺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 流行病學和精神病學 |
謝樹基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職業治療和社會工作 |
黃富強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 社會工作和臨床心理學 |
黃蔚澄博士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臨床心理學 |
香港大學團隊
職銜 | |
---|---|
沈君瑜小姐 | 項目經理(臨床)及臨床心理學家 |
王名彥博士 | 項目經理(研究)及助理教授(研究) |
梁翹伊博士 | 助理教授(研究) |
陳熾良先生 | 高級培訓主任及高級社工 |
梁穎姿博士 | 培訓主任及臨床心理學家 |
張樹培先生 黃麗娟小姐 |
培訓主任及高級社工 |
杜瑶博士 路兮博士 |
博士後研究員 |
火詠賢小姐 何子鍵先生 |
社工 |
李寧小姐 | 創作主任 |
張博文先生 | 公眾教育主任 |
姚國燐先生 | 研究及系統支援主任 |
伍朗怡小姐 李沅真小姐 |
高級研究助理 |
李康琪小姐 葉皓晴小姐 黃可心小姐 |
研究助理 |
陳碧瑩小姐 | 計劃行政 |
2.6 諮詢委員會
諮詢委員會
專業範疇 | |
---|---|
召集人 |
李國棟醫生,SBS,JP 安老事務委員主席 |
委員 |
陳友凱教授 香港大學精神科學系講座教授 |
郭志良先生 社會福利署副署長(服務) |
|
林正財醫生,SBS,JP 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 |
|
李力綱先生 醫務衞生局副秘書長2 |
|
李立業醫生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臨床服務) |
|
當然成員 |
陳載英女士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 (健康社區) |
程志剛先生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 |
|
朱世明先生 新生精神康復會行政總裁 |
|
甘淑嫻女士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行政總監 |
|
梁淑儀女士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 (基金主導項目) |
|
梁少玲女士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總幹事 |
|
林一星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
|
吳煜明先生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總幹事 |
|
溫艾狄女士 香港仔坊會行政總裁 |
職銜 | |
---|---|
沈君瑜小姐 | 項目經理(臨床)及臨床心理學家 |
王名彥博士 | 項目經理(研究)及助理教授(研究) |
梁翹伊博士 | 助理教授(研究) |
陳熾良先生 | 高級培訓主任及高級社工 |
梁穎姿博士 | 培訓主任及臨床心理學家 |
張樹培先生 黃麗娟小姐 |
培訓主任及高級社工 |
杜瑶博士路兮博士 | 博士後研究員 |
火詠賢小姐何子鍵先生 | 社工 |
李寧小姐 | 創作主任 |
張博文先生 | 公眾教育主任 |
姚國燐先生 | 研究及系統支援主任 |
伍朗怡小姐 李沅真小姐 |
高級研究助理 |
李康琪小姐 葉皓晴小姐 黃可心小姐 |
研究助理 |
陳碧瑩小姐 | 計劃行政 |
2.6 聯絡我們
香港大學項目團隊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電話: 3917 1759
電郵: jcjoyage@hku.hk
計劃研究網頁:https://research.jcjoyage.hk/
心理健康疑問信箱:https://forms.gle/o1CL6XCdGmeYGBDs9
中西區
聖雅各福群會 聖雅各福群會中西區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2805 1250

中西區
香港聖公會 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
電話: 2818 3717

中西區
東華三院 東華三院樂康軒
電話: 3460 6060

灣仔區
聖雅各福群會 聖雅各福群會灣仔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3974 4698

南區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 南區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2553 6333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 賽馬會黃志强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3550 5520

南區
扶康會 康晴天地
電話: 2518 3880

南區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 尚衡成長及培訓中心
電話:2552 0994

東區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 柴灣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2558 0187

東區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 東區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2563 0187

東區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明儒松柏社區服務中心
電話: 2676 7067

東區
利民會 友樂坊(港島東)
電話: 2505 4287

油尖旺區
救世軍 油麻地長者社區服務中心
電話: 2300 1399

油尖旺區
新生精神康復會 安泰軒(油尖旺)
電話: 2977 8900

深水埗區
香港明愛 明愛鄭承峰長者社區中心(深水埗)
電話: 2729 1211

深水埗區
新生精神康復會 新生精神康復會安泰軒(深水埗)
電話: 2319 2103

深水埗區
鄰舍輔導會 鄰舍輔導會深水埗康齡社區服務中心
電話: 2784 7440

香港聖公會 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3960 4306

香港聖公會 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
電話: 2333 1854

東華三院 黃祖棠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2194 6566

善導會 龍澄坊
電話: 2332 5332

黃大仙區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 香港聖公會竹園馬田法政牧師長者綜合服務中心
電話: 2323 0632

黃大仙區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 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
電話: 2352 3082

黃大仙區
利民會 友樂坊(黃大仙)
電話: 2322 3794

黃大仙區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閒舍
電話: 3615 1084

觀塘區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順安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2727 1234

觀塘區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暉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6060 4384

觀塘區
香港心理衛生會 香港心理衛生會恆泰坊
電話: 2346 3798

觀塘區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真光苑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2357 9963

鄰舍輔導會 東涌綜合服務中心
電話: 3140 6365

新生精神康復會 安泰軒(離島)
電話: 2363 5718

葵青區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懷熙葵涌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2425 1281

葵青區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林植宣博士老人綜合服務中心
電話: 2423 5533

葵青區
新生精神康復會 新生精神康復會安泰軒(葵涌)
電話: 2652 1868

荃灣區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荃灣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2412 3651

荃灣區
香港明愛 明愛全樂軒
電話: 3105 5337

元朗區
香港明愛 明愛元朗長者社區中心(天澤中心)
電話: 3904 3155

元朗區
新生精神康復會 新生精神康復會安泰軒(天水圍)
電話: 2451 4369

元朗區
善導會 朗澄坊
電話: 3163 2873

大埔區
香港心理衛生會 香港心理衛生會恆悅坊
電話: 2651 8132

大埔區
救世軍 大埔長者社區服務中心
電話: 2653 6811

鄰舍輔導會 屯門區綜合康齡服務中心
電話: 2466 6591

新生精神康復會 安泰軒(屯門—湖景)
電話: 2450 2172

東華三院 王澤森長者地區中心
電話: 2647 2711

新生精神康復會 安泰軒(沙田)
電話: 2615 2820

北區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
電話: 2676 2525

北區
香港明愛 明愛樂晴軒
電話: 2278 1016

西貢區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 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 賽馬會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暨日間護理服務
電話: 2702 9897

西貢區
基督教靈實協會 靈實長者地區服務
電話: 2702 1113

西貢區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和悅軒
電話: 2706 7198

西貢區
基督教靈實協會 西貢地區康健站
電話: 2157 2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