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樂齡同行計劃
2.1 背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沒有心理健康便沒有健康。可見,精神健康是整體健康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普羅大眾對於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程度仍有待提升。
有研究顯示,本港約有百分之十的長者出現抑鬱徵狀。面對生活壓力、身體機能衰退、社交活動減少等問題,長者會較易受到情緒困擾,影響心理健康,增加患上抑鬱症或更嚴重病症的風險。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超過三億六千六百萬港元,於2016年開始推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協助改善晚年抑鬱的社會問題,提高專業人員和非專業人員應對長者心理健康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公眾對晚年心理健康的認識。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主要分三大範疇:
第一,建立新的服務模式。計劃融合長者地區服務及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建立逐步介入模式,並根據風險程度,徵狀的嚴重程度等,為有抑鬱風險或抑鬱徵狀的長者提供標準化的預防和適切的介入服務。
第二,提升社區照顧能力,為專業及非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對象包括社福機構人員,「樂齡友里」義工以及「樂齡之友」,培訓內容包含知識及實踐,從而提升社福界專業人士以及義工應對長者情緒問題的知識和技巧。
第三,在社區舉辦公眾教育活動。增加社區人士對長者精神健康的認識,減少誤解和歧視,增加對社區資源的了解,從而主動給予長者適當的支援。
本計劃在2016至2019年於葵涌、觀塘、深水埗和將軍澳四個地區進行試點,成效頗豐。基於三年試點成果及經驗教訓,由2020年起,本計劃分兩階段推展至全港十八區。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及本地十七間營辦長者服務及精神健康服務的非政府機構,期望於全港發展一種可持續的服務模式,為受抑鬱徵狀影響的長者提供全面的支援。
2.2 目標
本計劃期望在社區層面展現廣泛的影響,包括增強支援長者心理健康的社區資本、推動長者地區服務和社區精神健康服務之間的協調、令有需要的長者更容易接觸到適合的服務,以及提升家人和鄰舍的心理健康認知水平等。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期望為社區不同層面帶來的效益和影響:
受益者 | 可預見的效益和影響 |
---|---|
受抑鬱困擾或有抑鬱風險的長者 |
- 減低抑鬱風險或嚴重程度、提升心理健康 - 加強對負面生活事件的抗逆力、減少社交孤立和其他可改善的風險因素 |
家庭成員和社區持份者 |
- 提高心理健康知識水平 - 降低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誤解、偏見、和歧視 - 加強鄰里間的社交支援和凝聚力 |
非政府機構 / 服務單位 |
- 提升機構處理長者抑鬱的能力和信心 - 繼續為社福界制定對長者心理健康服務的標準及有系統的培訓課程 |
受益者 | 可預見的效益和影響 |
---|---|
受抑鬱困擾或有抑鬱風險的長者 |
- 減低抑鬱風險或嚴重程度、提升心理健康 - 加強對負面生活事件的抗逆力、減少社交孤立和其他可改善的風險因素 |
家庭成員和社區持份者 |
- 提高心理健康知識水平 - 降低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誤解、偏見、和歧視 - 加強鄰里間的社交支援和凝聚力 |
非政府機構 / 服務單位 |
- 提升機構處理長者抑鬱的能力和信心 - 繼續為社福界制定對長者心理健康服務的標準及有系統的培訓課程 |
2.3 我們的服務
我們採取全人及早介入和預防方式,以應付香港目前及未來的長者心理健康需要。本計劃以協作的逐步介入模式為藍本,嘗試重新檢視和理順社區的心理健康和長者服務之間的合作。我們亦希望透過建立社區資本、提供更多社福專業人員和長者相關的培訓機會,與有抑鬱風險的長者在心理健康的路上同行。

2.4 試點成效
協作的逐步介入模式見效於改善長者心理健康
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於葵涌、觀塘、深水埗和將軍澳四個地區進行試點。計劃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香港明愛、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香港心理衞生會,及新生精神康復會。截至2019年12月31日,計劃已接觸並篩查了超過九萬名長者,並服務了超過四千名長者。其中三千一百九十八名長者有抑鬱風險,一千一百一十七名長者有輕度或以上的抑鬱徵狀。結果顯示,與往常的服務相比,「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在改善長者心理健康方面是有效的。超過97%參與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或保持。接受「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服務的長者的抑鬱徵狀、焦慮程度,以及孤獨感皆有所減輕。
協作的逐步介入模式具有成本效益
社會投資報酬率分析的初步結果顯示,在計劃中每1港元的投資可以為醫療體系節省近3港元。簡而言之,協作的逐步介入模式具有成本效益。
建立社區資本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不單提供社工培訓,更重要的是透過「樂齡之友」的培訓和參與,有效地建立社區資本。在過去三年中,計劃培訓了二十一位項目社工,和二百三十四位「樂齡之友」。項目社工擁有熟練的臨床技巧,能夠在項目臨床督導最小的支援下獨立提供逐步介入干預。項目社工和「樂齡之友」之間亦建立了強而有力的伙伴關係,讓他們成為逐步介入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支援模式順利且有效地實行。樂齡同行計劃總結試點三年的實踐經驗,制定了「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臨床方案和運作指引;並與香港大學科創習新緊密合作,為社工製作了一個在線培訓課程,為之後的專業培訓打下基礎。
2.5 項目團隊
策劃及捐助: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合作院校: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成員:
香港大學跨學科研究團隊
專業範疇 | |
---|---|
林一星教授 (首席研究員)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社會政策和老年學 |
黃凱茵博士 (共同首席研究員)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精神病學和老年學 |
陳偉智醫生 精神醫學系 | 老年精神病學 |
鄭振剛教授 計算機科學系 | 電子學習和大規模開放網上課程 |
樓瑋群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社會工作和心理學 |
吳兆文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和中醫學 |
鄧綺汶博士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 | 流行病學和精神病學 |
謝樹基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職業治療和社會工作 |
黃富強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社會工作和臨床心理學 |
黃蔚澄博士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臨床心理學 |
專業範疇 | |
---|---|
林一星教授 (首席研究員)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社會政策和老年學 |
黃凱茵博士 (共同首席研究員)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精神病學和老年學 |
陳偉智醫生 精神醫學系 | 老年精神病學 |
鄭振剛教授 計算機科學系 | 電子學習和大規模開放網上課程 |
樓瑋群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社會工作和心理學 |
吳兆文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和中醫學 |
鄧綺汶博士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 | 流行病學和精神病學 |
謝樹基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職業治療和社會工作 |
黃富強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社會工作和臨床心理學 |
黃蔚澄博士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臨床心理學 |
香港大學團隊
專業範疇 | |
---|---|
郭韡韡小姐 | 高級臨床心理學家及項目經理(臨床) |
劉天音博士 | 助理教授(研究)及項目經理(研究) |
陳潔英博士 | 臨床心理學家及培訓主任 |
陳熾良先生 | 高級社工及培訓主任 |
沈君瑜小姐 |
臨床心理學家及培訓主任 |
黃麗娟小姐 |
社工及培訓主任 |
張博文先生 | 公眾教育主任 |
李寧小姐 | 創作主任 |
張淑嫻小姐 | 高級宣傳助理 |
何麗紅小姐 | 高級研究助理 |
莊浩麟先生 金川何天保先生 李康琪小姐盧蔚珊小姐 姚國燐先生 |
研究助理 |
陳碧瑩小姐 | 計劃行政 |
專業範疇 | |
---|---|
郭韡韡小姐 | 高級臨床心理學家及項目經理(臨床) |
劉天音博士 | 助理教授(研究)及項目經理(研究) |
陳潔英博士 | 臨床心理學家及培訓主任 |
陳熾良先生 | 高級社工及培訓主任 |
沈君瑜小姐 | 臨床心理學家及培訓主任 |
黃麗娟小姐 | 社工及培訓主任 |
張博文先生 | 公眾教育主任 |
李寧小姐 | 創作主任 |
張淑嫻小姐 | 高級宣傳助理 |
何麗紅小姐 | 高級研究助理 |
莊浩麟先生 金川何天保先生 李康琪小姐盧蔚珊小姐 姚國燐先生 |
研究助理 |
陳碧瑩小姐 | 計劃行政 |